乡镇,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这里有产业升级的蓬勃气象,有文化传承的匠心坚守,有基层治理的智慧创新,更有无数平凡奋斗者的动人身影。阡陌之间,皆是故事。文山发布策划推出《乡美镇兴》专栏,为大家呈现最鲜活的乡镇脉动、最真实的基层故事,一起见证山乡蝶变,共绘发展新篇!
近期,文山市秉烈乡折耳根迎来了采收旺季,田间地头,挖掘机轰鸣作业,工人们熟练地抖泥、分拣、装车,一株株根茎肥硕的折耳根被快速采收,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作为当地特色经济作物,折耳根种植已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在秉烈乡老安寨村的折耳根地里,一台小型挖掘机正挥动铁臂,将深埋泥土的折耳根连根翻起。随着机器的轰鸣声,褐色的根茎裹着湿泥被成片挖出,空气中顿时弥漫着折耳根的清香。挖掘机旁,村民高凤彩正带着3名工人迅速将翻出的折耳根从泥土中抖落,将粗壮的根茎与细碎的泥块分离,再整齐码放在一旁等待装车。
“收购商早下好订单了,老菜的价格是三块钱一公斤,挖多少收多少,我们才敢放心挖!”高凤彩介绍,收购商来订货的时候,她们一般会先挖出一袋样品,清洗干净后供收购商查看。收购商再根据需求确定数量,每袋样品重约120至130公斤。这种“先订后挖”的模式,既避免了盲目采收导致的滞销风险,又让农户能根据订单量灵活安排人力。她家栽种的6亩折耳根,毛收入在6万至7万元。
“以前浇地要两三个人忙活,现在装上滴灌,一个人开一下开关就行。”老安寨村监委会主任余朝明指着田间的滴灌设备介绍道。2021年起,村里家家户户陆续安装了滴灌系统,水源来自三节塘里的地下水和雨水,通过水管抽至田间,精准灌溉到每株折耳根根部。“天晴时一周浇一次,下雨就不用管,既省水又省力。”管理上,折耳根也十分“省心”,平时只需拔拔杂草,几乎不用打药。滴灌技术的使用减少了劳动力投入,节约了成本。
老安寨村的折耳根种植已有20余年。“2003年我家带头种了4亩,收益不错,后来家家户户都跟着种。”据余朝明说,此后村民们逐渐摸索出“新地轮作”的经验:同一块地种植折耳根后,需休耕10年才能再次栽种,期间可轮作玉米、辣椒、姜等作物。
据了解,秉烈乡共种有80亩折耳根,亩产量约3600公斤,按照目前6元每公斤的价格来算,预计产值约172.8万元,带动25户农户、户均增收86400元。小小折耳根,正成为老安寨村民增收的“致富根”。
(文山市融媒:李冰晨)
(编辑:周秋 美编:张振飞 二审:张淑娟 终审:徐昌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