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市新闻网讯 结对帮扶见真情,精准施策见成效。自脱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开展以来,市人大常委会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坚持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真情结对帮扶、倾力扶贫扶智,力促扶贫挂钩点——德厚镇菲古村脱贫攻坚工作向纵深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摸清村情民情,压实帮扶责任
菲古村委会辖小塘子、凹窝、旧寨等7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402户182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9户189人。2014年—2015年,通过上级扶持和自身发展,两年共脱贫14户47人,目前还有35户142人尚未脱贫;通过开展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全覆盖的入户调查,在贫困对象动态管理精准识别中,拟正常退出30户、保留5户,拟新纳入贫困户48户。
针对这一村情实际,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按照省、州、市党委、政府的要求,多次研究,将菲古村“挂包帮、转走访”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及时召开脱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动员会,制定实施方案。
(一)加强调研,摸清治贫根源。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班子成员率先垂范、带领干部职工多次深入菲古村查村情、访民情、挖穷根,与村干部和群众面对面座谈,对贫困户逐户核实,与帮扶贫困户促膝交谈,仔细询问并摸清帮扶对象的家庭成员、劳动力结构、文化程度、经济收支状况、致贫原因、帮扶需求等基本情况,摸清致贫根源,共商脱贫良策开方子,进一步理清帮扶工作思路。
(二)责任到人,完善帮扶措施。围绕“精准对接、精准帮扶,不脱贫不脱钩”的工作要求,及时调整和安排结对帮扶对象,真正结“亲家”献“真情”,处级领导每人挂钩5户,乡科级正职每人挂钩4户,乡科级副职及一般干部职工每人挂钩3户,明确由1名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具体负责分管,2名联络员到村协助工作,要求机关干部职工每月到帮扶户家中不少于1次,深入扶贫点形成常态制。
(三)注重宣传培训,提升内生动力。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多次组织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学习脱贫攻坚文件精神,使其了解、掌握、吃透扶贫政策,驻村领导干部与菲古村干部一起先后召开群众会30余场(次),培训会10余场次,入户宣讲402户10171余人次,书写固定标语35条、发放宣传手册49余份,致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一封信49份。
二、落实帮扶措施,脱贫成效初显
按照“两不愁、三保障”和“五个一批”及“强基础、调结构、兴产业、促增收”的脱贫攻坚目标,市人大常委会及时组织干部职工多次调查和核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建立“一户一册”档案资料,细化完善建档立卡资料和精准扶贫信息动态管理。同时,针对菲古村贫困“病因”,因地制宜制定脱贫攻坚帮扶措施,帮助贫困户当期能脱贫、远期能致富、未来可发展。自“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开展以来,共整合帮扶资金163.32万元。主要用于:一是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帮助菲古村委会新修四条(小塘子、凹窝、田尾巴、卧龙岗)农耕路共10.8公里,投入资金75.4万元,解决群众运输难、出行难等问题,投入3万元帮助改善村委会办公场所和办公设备、投入2万元作为基础建设后续经费;二是实施安居房改造。在落实中央和省、州、市帮扶政策的基础上,对4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安排2000元房屋提升改造物资补助,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居住条件差、简陋的难题,提升人居环境;三是开展产业扶持。帮助成立文山市德厚镇菲古村望好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对贫困户进行帮扶,并对扶贫挂钩联系点愿意发展种养殖的建档立卡户每户扶持养殖母牛滚动发展金5000元共计20万元、种植万寿菊补助每亩50元累计2816亩14.08万元。
通过一系列帮扶措施,菲古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变,当地群众人均纯收入从原来的2358元提高到5000余元,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增强了贫困户脱贫增收的信心,为如期实现真脱贫、脱真贫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市脱贫攻坚指挥部)
编辑:金绍银(实习)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