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市新闻网讯 近年来,文山市立足贫困村和贫困户实际,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建立产业精准扶贫利益联结长效机制”为主线,着力抓好传统畜牧业改造升级,力争达到“上一个项目、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百姓”的目标,畜牧产业发展成为了脱贫攻坚强力“助推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畜牧业又是农业的组成部分之一,与种植业并列为农业生产的两大支柱。文山市红甸乡伊兴奶牛标准化养殖场按照“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实现了“企业合同回收乳产品、合作社集约化经营、基地标准化生产、农户年分红增收”的奶牛业发展新机制,并结合自身优势和当地实际,主动融入地方精准扶贫工作,除了吸纳建档立卡户产业发展资金入股发展和提供就业岗位以外,还带动当地农户种植青贮玉米及优质牧草1万亩以上,目前已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74户,种植青贮饲料玉米705.7亩,促进建档立卡户户均增收6400元。

文山市红甸乡伊兴奶牛标准化养殖场执行场长苟永强介绍,到2018年年底,我们存栏达到2000头,用工数量上跟牧草收购上,基本上就翻一番了,针对这个用工数量,主要是要用建档立卡户,优先录用他们,牧草收购也一样,要带动他们,要精准扶贫。

为了让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新平街道结合实际,积极调整畜牧业结构,因户施策,让贫困群众通过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来实现脱贫增收。盘龙社区落水洞居民小组居民陶金成家,原来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传统农业耕作和在外打零工,只能够勉强维持生计。2015年,陶金成家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户后,去年通过政府引导和扶持养上了生猪。
据了解,文山市新平街道共有建档立卡户94户。为了加快他们的脱贫步伐,新平街道制定了详细的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方案,让越来越多的贫困户依靠发展养殖业脱贫。目前,全街道已发放产业扶贫资金60万元,扶持66户建档立卡户养殖生猪120头、黄牛75头、鸭600只。
近年来,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文山市推进种养结合产业模式,养殖产业有牛、羊、猪、鸡等10余个品类,全面打造具有地域资源特色的高端精品畜牧业,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型畜牧业转型升级,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据了解,畜牧业发展带动4304户建档立卡户养猪11931头,人均收入1555.47元;带动3844户建档立卡户养牛5413头,人均收入2601.54元;带动38户建档立卡户养羊1000只,人均收入6157.41元,有效加快了文山市脱贫攻坚步伐。
记者:陈丹 古魏魏
编辑:罗敬文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