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闭 文山评议
  • 关闭 我为文山“十五五”规划建言献策
  • 关闭 关爱企业 服务产业
  • 文山市四门村很“牛气”!

    发布时间:2022-05-05 15:42:16  

    产业搭把手,乡村振兴跟着走。文山市柳井乡斗咀行政村四门村巧做“牛文章”,用3年时间,这个村搭乘“牛事快车”,走出了一条别样的乡村振兴之路。目前,该村牛年出栏达200余头,纯收入达100余万元。

    四门村农户养牛忙

    柳井乡四门村,坐落在一个四面环山坝子里,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山坝里的小村子,村民却通过养殖肉牛走出来一条致富路。记者走进肉牛养殖户沈朝云家里看到,他正忙着清扫圈舍、铡草、拌料……他说,虽然每天都在做着重复的工作,但一点都不觉得累,只有让牛吃饱,他的钱袋子才能鼓起来。

    养猪7年以失败告终

    沈朝云说,四门村山地多,耕地少,村民一直以来都是靠种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维持生活,一年到头的收入仅够村民维持生活。为了改变生活现状,1989年起,他和村里的不少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可背井离乡的生活却没那么好过。在外务工看不到希望的沈朝云在1993年回到四门村,决定发展生猪养殖,最多时养到了50头生猪,但在养猪的7年里,因猪生病、价格波动大等原因,收入很不稳定,风险较高,沈朝云产生了放弃的想法。

    一次聊天开启养牛之路

    就在沈朝云对是否要继续养猪苦恼时,在一次和朋友聚会中,朋友问起沈朝云养猪的现状,了解到并不顺利后,朋友顺口说了一句“养猪不如养牛”,并向他介绍了养牛的优势。沈朝云觉得可行,于是在2000年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买了5头杂交西门塔尔肉牛开始养殖。

    沈朝云介绍,当时的小牛一头5000多元,在他精心喂养之后,卖出了1万多元的价格,除去成本,一头牛净赚5000多元,这让他尝到了养牛的“甜头”。因为有养猪的前车之鉴,他养牛时格外谨慎,并没有一下子扩大规模。到2019年,沈朝云的养牛技术已经很成熟,这时,恰逢柳井乡的工作人员到村里宣传贷款政策,沈朝云抓住机会,申请到一笔贷款,扩大养殖规模至20多头牛。除去成本,一头牛的利润在6~7千元,一年可赚10多万元,牛长势好的话能赚到16万元左右。

    村民打起“牛算盘”

    第一个跟着沈朝云养牛的,是他的哥哥沈朝才的。2012年,因为一场猪病,沈朝才的养猪之路戛然而止,在弟弟沈朝云的点拨下,沈朝才也开始搞起了“牛事”,并成为村里养牛最多的大户。

    沈朝才说:“在村里养牛地点太窄了,我租了林场来养牛。现在我主要养能繁的母牛,虽然过程长了点,但要比育肥牛效果好,我现在养着30多头牛,因为母牛多,一年有10多万元的收入。”

    沈朝云兄弟俩养牛赚钱的消息在村子里传开后,村民们纷纷效仿,开始散养肉牛。沈朝云还当起了“牛保姆”,牛圈怎么搭、疫苗怎么打、牛怎么管理……一时间不少村民纷纷上门请教,村里的养牛“大业”拉开序幕。

    计划成立专业养殖合作社

    在沈朝云的带领下,这个83户的村寨几乎家家户户都养起了牛,年出栏200余头,纯收入100多万元。据了解,目前四门村的肉牛养殖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和销售,都是农户散养散卖。他们表示,下一步打算整村养牛户联合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

    沈朝云表示,四门村很多农户想要扩大规模,再建牛圈,但土地审批不过关。希望通过政府帮助成立养殖合作社,大家一起养好牛,养出高质量牛,提高村民收入。

    走好绿色乡村振兴之路

    柳井乡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大力发展种草养牛产业,既符合乡情又能保护生态,是一条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在四门村养牛过程中,柳井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积极做好饲养管理和改良指导、疾病防控指导工作,定期开展消毒和加强免疫注射,同时,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方面的监管,指导制定村规民约,让村民互相监督,互相学习。

    柳井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高级兽医师王建聂表示,下一步,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将继续做好各项服务工作,搭起农户和政府的平台,大力发展种草养牛,助推乡村振兴。

    (文山市融媒体记者:杨忠磊 袁海南)

    (编辑:徐珺 排版:颖颖 审核:李云淑)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