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山市始终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注重发挥党组织在发展产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带动作用,围绕“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工作思路,探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 党建引领 谋划“新棋局” 日前,记者在文山市德厚镇湖海村看到,地成片、路相连、渠相通,开阔的土地上种植的农作物长势良好,好似一片“绿洲”。 德厚镇湖海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楚光品介绍,长期以来,德厚镇各村村民均以传统的方式耕种农作物,不仅效率低,收益更是谈不上,不少村民只得外出务工。为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盘活土地资源,统一规划、打捆流转,引导各村把土地流转给企业搞规模种植、特色种植等,2021年底,湖海村委会与德厚镇政府、文山州土地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签署了意向性流转12800亩土地的合同。 土地流转了,村民有了地租收入。流转的土地经过土地整治之后,不仅肥沃,还实现了机械化种植。文山州土地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统一种植经济作物后,优先聘用周边村民务工。“土地流转以后,我们与文山州土地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土地整治项目,翻地、抛肥时,村民还可以就近务工,从中收取用工协调服务费,村集体经济实现7万元左右。”楚光品说。 除此之外,2016年,湖海村委会还争取上级资金3万元入股湖海绵羊合作社。2017年,文山市委、市政府针对湖海村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引进云南某商贸有限公司到湖海村委会石榴红村发展桃子种植,每年能让村集体增收3万元以上。 德厚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刘德憬介绍,德厚镇党委主要是把在外务工的有技术、有经验的人才引进回来,并把本地的致富带头人引进来,通过换届选举来村委会担任两党委员;通过党支部引领党员,在土地流转、用工协调、土地的流转及用工、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的先锋模范作用,实行“党组织+合作社+党员”的形式,确保群众收益的同时,村集体经济也能受到监管,各村村集体经济也能逐步发展壮大。 整合统筹 共唱“一台戏” 开化街道永通社区地处文山市城区东南部,因永通社区集体经济收入未突破2万元,被确定为“薄弱村”。2017年,永通社区通过向开化街道争取发展集体经济项目时发现,在凯旋门至环东路延长线路边有一块废墟地,于是,永通社区向开化街道汇报申请后,与文山市城乡管理综合执法局、文山市发展和改革局、文山市路政管理大队、文山市妇女联合会等部门积极协商,将其建设为“美食街”,促进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2017年开始施工,2018年6月建成,占地面积12亩,门面有15个。并通过政策优惠、减免房租的方式,引进民俗特色饮食赵记传承、吉祥饭店等,后来又引进花鸟街。通过这几年的运转,现在集体经济基本稳定,每年收入达70万元。”文山市开化街道永通社区党委书记、主任陆永艾说。 同时,永通社区还以“服务创收型”的发展思路,结合城市居民对于家政服务的需求,于2018年1月成立家政服务公司,提供高效、优质的家政服务,已累计实现营业收入60万元,每年可为集体增收2.5万元。 “下一步,永通社区将充分借鉴好的经验做法,在特色上做文章。大力发掘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土字号’‘乡字号’品牌,推进特色产业提档升级。立足现有经验,在居家养老、红色物业等方面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让辖区居民都能感受到基层党组织给予的温暖和关爱,共享社区的发展成果。”陆永艾信心满满地说。 规范管理 拓宽“致富路” 近年来,文山市立足本土资源和产业基础,引导各村制定切实可行的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实现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发展,支部赋能产业项目增收,深化组织共建、决策共商、优势共扬、全民共股、社会共治、成果共享。广泛开辟市场,拓宽销售渠道,在“耕、种、收”等各环节亩均成本降低,破解“丰产不丰收”困境,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让村级集体经济“滚雪球”般发展,不断助推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不竭动力。 截至目前,全市152个村(社区)实现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的村(社区)有64个,占行政村的42.1%,总收入210.73万元。 (文山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杨忠磊 刘加洪) (编辑:唐雪娇 排版:张振飞 审核:李云淑)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