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闭 文山评议
  • 关闭 我为文山“十五五”规划建言献策
  • 关闭 关爱企业 服务产业
  • 文山市庄子田:石旮旯里蹦出金疙瘩

    发布时间:2022-12-13 09:55:47  

    今年仙人掌果的销售旺季落潮后,一笔实实在在“增收账”,刷新了庄子田人的认知:“石旮旯里蹦出了金疙瘩!”

    2022年,全村106户人家,销售仙人掌果鲜果260吨,销售额达520万余元,亩产值6500元,群众最高收入的一户有10多万元。

    要知道,这里属于当地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处滇东南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新平街道的庄子田,全村土地石漠化面积达80%以上。石漠化,曾被联合国专家视为“不适宜人类居住”。

    村支书鲁春红说:“今年,全村人年均收入有22600元,其中仙人掌果一项有11000元、占了近一半。”然而,在一年前,2021年全村人年均收入为13600元,其中仙人掌收入仅为2000元,占比不到六分之一。

    石旮旯还是那块石旮旯,在短短不到两年时间里,仙人掌果的“含金量”何以倍增?

    “让村民从‘离心’变‘齐心’。”面对记者的提问,鲁春红从村民观念的变化说起。

    “以前,人心不齐,各自为政,做产业、做啥群众不积极,人心涣散。”鲁春红介绍,去年,新当选的村党支部班子上任伊始,就解放思想、大刀阔斧,提出了成立合作社举全村之力,发展仙人掌这独一份的特色优势产业。

    2021年7月,庄子田注册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动员群众以土地流转方式入股合作社,让土地变“股权”、村民变股民。全村106户人家一户没有落下,3000余亩土地入股合作社,正式开启了庄子田仙人掌抱团发展之路。

    冬日暖阳里,沿着去年修建硬化的12.8千米的产业路,记者看到路两旁嶙峋石漠间种满了仙人掌,在少有的平地里辣椒、冬早蔬菜套种着仙人掌。正在除草施肥的村民查天秀大姐笑着说:“家里以前撂荒的17亩石头地今年全种上了仙人掌,得趁着当下农闲多管护一下。”

    创新生产经营方式,盘活了庄子田村沉睡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过去,群众认为石头地是‘废地’,现在仙人掌果变成了金果果,石旮旯也成了香馍馍。”鲁春红说。

    从单打独斗,到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抱团发展。庄子田创富的“密码”,可不只于此。

    合作社建起来了,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种苗、统一技术、统一购销、统一收益分配”的“五统一”管理模式。由合作社划定种植区域分片发展,免费为入社农户发放种苗,成熟的果子按照定价进行统购统销。

    石头地里的生态之绿、产业之绿,星星点点,从空中俯瞰如一幅美丽的油画。

    为让群众都会种、能种好,现代农业需要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对此,有着企业管理经验的鲁春红带领村班子成员,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把居民小组按12户至15户划分成8个网格,推行党员联系户、党员中心户制度,采取“1带N”“1包多”的方式,由8名年轻党员搭配8名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成员组成包片小组,分片开展挂联宣传、技术指导、包户服务,形成了“一户带一片、多片带整体”的发展格局。

    曾经的“落后村”,举全村之力发展特色产业,正蜕变成村里年轻人主动回乡创业的“聚宝盆”。  

    眼下,通过合作社抱团齐心发展,庄子田仙人掌种植面积从700亩发展到了1400亩,果味清甜沁心的庄子田仙人掌果在全国市场供不应求。

    “仙人掌全身是宝,树化后可以造纸,鲜叶可以提取美容成分,寄生在上面的胭脂虫可以研制出高端化妆品。”鲁春红兴奋地展望着全产业链发展仙人掌的蓝图。这个嶙峋石漠的石旮旯,正蜕变成村里年轻人主动回乡创业的“聚宝盆”。

    (云南网记者:张文峰)

    (编辑:刘梅 排版:张振飞 二审:李云淑 终审:资云波)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