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闯生姜种植领域,抓住机遇一鸣惊人,建成全州最大的生姜交易中心,带领当地群众栽种生姜,并为群众提供优质就业岗位,三年时间,成为了德厚镇姜农们心中的“姜大王”,他就是张贵云。
张贵云,一个土生土长的追栗街人。2002年高中毕业时,因成绩不理想,便产生了和亲戚一起种植生姜的念头。经过一番思考,2003年,年仅18岁的他开始了生姜种植,并从中获得了财富。
然而,好景不长。2013年,因外省的老板来文收购生姜时,通过打压价格等方式,迫使老百姓将种植的姜进行分拣,好的用来交易,剩下的姜只能被丢弃,导致农户种植效益锐减,文山生姜市场一度陷入了低迷。同为姜农的张贵云心中满是焦灼,于是,暗下决心要改变现状。
云南玉乡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贵云说:“当时,我就有一个想法,一定要努力建立自己的销售平台及其仓储中心。因此,在2013年至2021年的9年时间里,我积极求学,努力钻研生姜销售之道,不断积累优质客户。2020年,通过多次实地考察后,选中了德厚镇,并在德厚党委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开始了我的谋划。”
2021年4月,充满雄心壮志的张贵云成立云南玉乡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并开始了建厂之路。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9700万元,建成整体库容量为18000余吨,集生姜、辣椒、马铃薯等农产品种植、收购、储存、加工、销售、物流一体的文山州最大的生姜一体化生产交易中心。
走进云南玉乡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姜打包厂,工人们正在进行称重打包。丁桂梅是德厚镇小明湖村的村民,也是厂里的老员工,她告诉记者,之前在昆明某工地务工,在得知家乡建了个生姜厂后便想着回来试试,没想到福利待遇比在昆明打工时要好得多,工作也更加轻松。“一个月有四千到五千的工资,还能照顾到家里,家乡能有这么好的条件,我们当然都愿意留在家乡。”
提起张贵云,员工总是赞不绝口。来自德厚镇以诺村的员工杨世明告诉记者,之前他们家主要以务农为主,收入并不稳定,了解到厂里需要开叉车的工人时,他便努力考了一张叉车证,来到厂子里做起了长工。
员工杨世明认为,厂里对员工特别照顾,有免费食堂供应午餐,情况特殊的工人能免费申请员工宿舍,张贵云还给男员工们准备了台球休闲室,给女员工们准备了大音响跳广场舞,把员工当成兄弟姐妹一样对待,特别暖心。杨世明在这干了一年多了,攒钱买了辆车,明年还准备盖房子。
目前,云南玉乡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每天可提供分拣、清洗、包装生姜等139个就业岗位,其中脱贫户和监测对象12户,每天平均工资120元。仅2022年,云南玉乡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德厚镇当地农民工零时用工、承包上下车、公司建设零散工用工总人次达23036人,为德厚镇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产业兴则百姓兴,农民富则国家富。在建设姜厂的过程中,云南玉乡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带动群众发展产业。通过与群众签订保底收购协议、提供技术指导等方式,在全州签订3万亩的种植保底合同,让种植户吃下“定心丸”,实现助农增收双保障。
德厚镇小明湖村的村民罗许根便是受益人之一,他是生姜厂的一名搬运工人,家里的土地原先种植着辣椒等农作物,在了解到张贵云对于种植户的保底收购模式,得知附近双宝村的村民种生姜赚了不少钱,蠢蠢欲动的他,年初与朋友一同投资了10多万元种植生姜。看着涨势喜人的生姜,罗许根心里十分激动。
生姜种植农户罗许根说:“张贵云为我们提供生姜种子、种植技术,还签订了保底收购合同,我和朋友六个人一共种植了40多亩地,我种了8亩左右,预计收成50多万元,能分到10万元左右。”
建厂以来,云南玉乡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聚焦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更好地惠农、助农、兴农,截至目前,已在德厚镇周边带动生姜种植1370户,仅德厚片区就有16100亩,收购已覆盖文山州、红河州、德宏州、西双版纳州。
敢想敢做的张贵云,在政府的支持和贴心服务下,以业兴园,共同促进产业提档升级,为经济发展赋能,在乡村振兴中闯出了一条新路子,为文山的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截至2022年,生姜冷库存储量18000吨,年吞吐量60000吨,生姜收购总价值1.2亿元,已成为全州最大的生姜交易中心,同时也是云南省单体公司鲜姜最大的一体化冷链中心。张贵云告诉记者,目前冷链保鲜核心技术已逐步成熟,公司客户需求量远远大于公司的库容,客户遍布全国除偏远地区外的20个省份。
张贵云表示,下一步,将进行深加工,除洗姜、泡姜、烤姜以外,还有以三七、生姜为主的洗发水、速溶姜丸、火锅底料等深加工产品。今年整体库容是1.8万余吨,2024年将会扩大库容2.6万吨以上。
命运的齿轮始于生姜,通过不断摸爬滚打,铸就了自己在生姜行业的辉煌时刻。功成后的张贵云坚守初心,为姜农们创造良好的“姜市”环境,成为真正的致富带头人。
(来源:文山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董飞 排版:向传帅 责编:关韦伟 终审:资云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