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就是要农村变美、变富、变强 近年来 文山市古木镇狠抓 特色产业 农旅融合 城镇服务 “三大经济牌” 村庄变美了 群众腰包鼓了 乡村越来越好了 特色产业经济牌:做好“土特产”文章 万亩香脆李 仲夏时节,古木镇万物丰茂,一个个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眼下,全镇10000亩清脆可口的香脆李缀满枝头,将于7月初上市,果农喜上眉梢。 去年初次接触直播平台的洗古塘社区居民徐品仪,将自家10亩的香脆李带上了网络,通过线上销售1000多斤高品质大果,线下本地市场销售小果的方式,让她尝到了甜头,今年她也为即将上市的果子着手准备着。 “通过去年的积累,让大家知道了咱们清脆香甜的香脆李,今年4月份就有很多人提前联系要购买了,近期我主要是发布些预热视频,等果子成熟得差不多就可以接受预定了。”徐品仪说,由于今年前期受干旱天气影响,预计上市价格比去年略高,她计划网上卖价为每市斤8至10元。 千亩小面瓜 小面瓜种植面积虽不及万亩香脆李,但经过近40年的种植积累,已从最初的几十亩发展至千亩,涉及250余户,逐渐打响了“土特产”名气。今年,因纸厂社区建有蓄水坝塘,小面瓜产业灌溉用水得到保障,整体长势不错。今年实现产值达900多万元,户均增收3万余元。 百亩青脆李 古木镇莲花塘村委会老寨村因离城偏远,一直以来没有一个好的产业助农增收,2019年通过到坝心乡陡舍坡村参观学习青脆李产业后,成功引进种植300亩,今年亩产量达3000多斤,因其早熟抢占市场,一上市就销售一空,产值达200余万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近年来,古木镇以做优香脆李、甜柿“两颗果”为产业主线,因地制宜引导各村发展蔬菜、佛手瓜、生姜、辣椒等种植,推进发展“一村一业”,一张张“土特产”名片逐步打响,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为进一步赋能“土特产”,古木镇还积极规划农产品冷链物流集散中心项目。今年6月份,位于古木社区的绿色生鲜产业基地冷链设施开工,主要建设内容有气调冷库、轻钢大棚及配套设施,计划9月底完工,预计总投资895万元。“通过引导建设一批冷链物流基地和加工基地,打造农产品冷链物流仓储集散中心,培育壮大产业规模,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和带动能力,推动古木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切实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古木镇副镇长王洪洲信心满满地说。 农旅融合经济牌:畅享“乡村游” 美丽马郎 农旅融合“融”出乡村振兴新路径。近年来,乡村游炙手可热,为了走出一条农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古木镇在全镇范围内推行“党委带动、支部联动、党员行动、群众主动”的绿美建设工作机制,把党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和组织力量融入绿美建设全过程,打造独具特色的绿美村庄,布都村委会马郎村就是蜕变的村庄之一。 宁静和谐的马郎被青山怀抱,青砖白瓦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整洁靓丽的道路从村口延伸到家家户户,清澈的小河从村中流过,潺潺的溪水声仿佛正演奏着一曲“农村美、农民富”的动听歌谣。“在马郎生活了这么多年,我们亲眼看着马郎变得越来越漂亮,我们也赚到了变美之后带来的旅游福利。”村里的老人沈建英感触颇深。 随着村子的发展建设,游客逐渐增加。有着多年在外从事餐饮行业经验的村民沈绍兵嗅到了商机,抓住机遇在村里开了一家农家乐,主要经营有烧烤、农家菜等。同时,还充分利用布都河流域水资源优势,向村集体租赁马郎段开发水上划船体验项目,让游客畅享马郎“在水一方”之美。“这两年村子里的游客越来越多了,现在我们一家人和村里几个人一起打理,旺季的时候预定的人多,来划船的人也多,收入还可以,一年能有2万多元。”沈绍兵说。 休闲布都 在马郎村的带动下,相邻的布都村也吸引了外来企业前来投资,“向往的花园”农家乐就是其中之一。该农家乐是一个用上百个品种花卉培育出的露营式花园,花园内景色美不胜收,除了赏花、露营外,还有供休闲娱乐的用餐点和烧烤点,运营2年来,成为了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向往的花园是我们跟布都村委会村民小组一起合作开发的,花园占地100多亩,已经投入了1600多万元。每年支付给布都村小组的租金是10.5万元,聘请当地村民15—20人务工,每人的平均月工资3000—3500元。下一步,我们将扩大经营,进一步为布都村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向往的花园经营部负责人向成高介绍道。 一批批乡村流量变留量,持续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古木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邓锦介绍,古木镇逐步建立乡村旅游服务体系,打造农家乐、采摘园、生态农庄等多种旅游产品,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同时,镇党委、政府也在积极加强对乡村旅游的管理和规划,实现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促进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 “接下来,古木镇将继续探索‘民宿+特色农业’模式,依托布都、马郎民居和土地资源,建设更多的民宿、农庄、采摘园;发展‘文化+体验教育’模式,充分发掘民俗民族文化、农耕文化,打造农业农村实践基地;通过开发‘河流+娱乐空间’特色,依托布都河丰富的水资源打造布都河竹筏体验,建设露营基地,推进布都片区旅游开发建设。”邓锦说。 城市服务经济牌:注入“新活力” 城区的果蔬园 古木镇是文山市离城最近的乡镇,而这也成为了当地村民拼经济抓发展的优势。村民常玉成介绍,他每年都会轮种黄瓜、西红柿、玉米、豇豆、青菜、白菜等时令蔬菜,并销往文山城区及其他县,10亩土地一年下来也有近10万的收入。 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以城市需求和市场为向导,树牢“服务城市”理念,引导村民大力发展菜瓜果、禽牛猪等高原特色农产品,努力形成园区周边、公路沿线等村蔬菜瓜果经济圈,牛棚、阿富、阿车等村特色种养殖发展带,莲花塘、布都等村特色林果种植区。2023年,仅蔬菜种植就有400亩,助农增收近200万元。 家门口的“牛超市” 一直以来,古木镇阿车村委会都是以养牛为主,村党总支书记陈兴友介绍,村委会下辖大寨、鱼塘、老海底、石盆、倮可母、石缸、扒打底7个村,养牛近1500头涉及700余户,2023年仅畜牧就助农增收近600万元,户均增收 8000元。 加大培育高水平服务人才 副镇长李宽海介绍,针对城市需要和企业需求,古木镇还积极组织专业技能培训,培养一批家政服务者、餐饮服务员、劳动技术员,促进富余劳动力转型。2024年以来已开展劳动技能培训3期1100人,向外转移劳动力8510人,其中省外2910人,州外1551人,成为促农增收的重要举措之一。 据统计 全镇财政收入 由2022年的3927.63万元 增加到2023年的4812.36万元 村集体经济收入 由2022年的70.28万元 增加到2023年的479万元 户均收入21022元 一个个增长数据的背后 是古木镇打得一手好牌的结果 更是镇域经济发展实力的进一步跃升 (来源:非常文山) (编辑:谢思思 排版:向传帅 责编:侯佑琴 终审:徐昌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