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核心。近年来,东山乡通过“招小商”模式,积极盘活土地资源,强化农业基地建设,全力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今年以来,创新推出“土地托管招小商”新模式,引进蓝莓、洋姜特色产业,探出了新路子,让村民钱包鼓、集体经济强起来、村庄美起来。
蓝莓基地“扎根”
近城优势育出“增收果”

蓝莓是一次栽种多年受益的长效产业,走进南林村委会金竹村的蓝莓种植基地,一排排盆栽的蓝莓苗长势喜人。基地负责人介绍,东山乡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虽山石旱地较多,但年平均气温15.7℃、几乎全年都是无霜期、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的优势,非常适宜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今年4月底,基地投入资金500万元用于租赁土地、建设80亩种植基地及购买蓝莓苗等,7月已完成蓝莓种植,预计明年年初就能进入挂果期。

东山乡蓝莓基地负责人刘健伟介绍:“每一年我们的采收季用工需求都很大,基本都是金竹这边的村民。”

记者还了解到,基地采用科学种植、全自动管理模式,其中,南林村委会金竹村的20亩为村集体用地,每年不仅可为村集体增加16000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也能为当地群众提供大量就业需求,吸引城区市民和周边群众前来游玩采摘,让“小蓝莓”成为带动乡村旅游的“新引擎”。
洋姜种植“试金”
“懒庄稼”种出“致富花”

在金竹凹塘的洋姜示范基地,成片洋姜长势旺盛,再过半月即可开挖。养殖场负责人介绍说,洋姜种植成本低,每亩投入约500元,且栽一年可管3年,洋姜亩均果实收益2000-3000元,加上花、枝叶等附属收益,每亩综合收益达3000-4000元。基地采用“订单式保底回收”的模式,可最大限度降低种植户的种植风险。

文山市悯农芋香种养殖场耿铭说:“我们在这里发展一片洋姜的示范基地,还是比较成功,今年我们栽进来也没有打过任何农药,都是纯天然的,长势也比较可观,老百姓来发展这个产业的话,我们也订单式的保底回收,今年5角一斤。”

洋姜全身都是宝,花能泡茶、秆能喂牛、果能食用,且无需打农药,抗贫瘠抗旱又省心。今年,东山乡引进文山市悯农芋香种养殖场,对金竹村沿路35亩土地进行托管试验种植洋姜,带动群众地租收益3.6万元、务工增收2万余元。同时,打造的“沿路花海”景观,既美化村庄,又带动增收,截至6月已接待游客1000余人次。看到托管试验种植的洋姜,村民杨成志心中早已暗下决心尝试种植。

村民杨成志说:“发现洋姜已经相当好,因为这个费用(成本)比任何东西都低,当年种植当年收获,明年栽的话,想把我所有的地都跟着栽,闲时也可以跟着老板的基地做工这个事情做,又可以增加了一笔收入。”
作为南林村委会首个“土地托管招小商”试点村,金竹村通过“群众托管土地→村集体统一招租→引进企业运营”的流程,结合干旱少雨的特点,精准引进适配产业,破解了“土地碎片化、发展缺思路”的难题,有效实现村集体、群众、托管方“三方共赢”。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多方联动绘就振兴蓝图

近年来,东山乡持续围绕企业需求,深化“联农带农”机制。在推广洋姜、蓝莓种植的同时、依托“沿路花海”“民族村寨”资源,以党建为引领、土地为纽带、产业为核心,从“零散土地”到“产业基地”、从“单打独斗”到“多方联动”,走出了一条契合山区实际的发展之路,也进一步推动了农旅融合,实现“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振兴目标。

东山乡党委委员武装部长侬高登介绍道:“‘土地托管招小商’是我们‘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帮扶企业’的一个尝试。今年金竹村的洋姜种植已经取得了成功,打造了沿路的花海,美了村庄,富了百姓。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企业需求,把产业培育壮大,通过企业联农带农的作用,把我们老百姓一起带动起来,美丽乡村,致富群众。”

(来源:文山市融媒)
(编辑:刘红丹 美编:张振飞 二审:刘虹 终审:徐昌建)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