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网讯 在“七城创建”工作中,文山市探索形成“党建引领、资源整合、多方联动、政企合作、科技赋能”五位一体新模式,打造老旧小区改造示范样板,让城市生活环境变得更美。 近日,走进州地质队小区可以看到,小区里施划有序的车位、生机盎然的小花园、实用雅致的凉亭、栩栩如生的墙画以及党群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小广场等一应俱全。很难想象,过去这里脏乱差等问题突出,是典型的“老、旧、破、小”小区。 州地质队小区的改变得益于文山市积极采取的“组织网、责任网、服务网、保障网”融为一体的方法,网格、小区党支部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搭建“社区—网格—小区—楼栋”组织平台,实现党建、民生、物业、文化等资源与服务需求精准对接。小区改造中整合建设了室外党支部活动阵地,不仅充分体现了地质主题,还与红色文化主题相得益彰,室内室外相结合举办活动的方式不仅适合退休的老党员,更拉近了党员与群众的距离,实现党支部活动、网格员工作、民情收集、矛盾排查化解、重大事项议事决策均在小区的目的。 据了解,文山市在推动老旧小区改造中采取争取上级补助、居民合理出资、原产权单位出资、管线经营单位出资、小区资源整合等多渠道筹措改造建设资金,实行社会资本运作方式,吸引有资质、有实力的物业企业参与小区改造建设和后续管理。 记者通过走访文山城区已改造的老旧小区发现,基本每个小区都安装了智能识别门禁、电子监控。对此,工行小区门卫何昌配感触颇多,如今的他坐在门卫室里就可知小区大小事。“以前不好管,车子随时进得来,现在只有小区录过车牌的车才能进来,有时候车碰了或者是有人想搞破坏,监控一调就出来了,安全得多了。”何昌配说。 文山市在老旧小区建设上采取加强政企科技创新合作措施,协同中国移动文山分公司投入16余万元,搭建“互联网小区”服务平台系统,安装机动车识别管理道闸,车辆出入免卡通行、智能人脸识别门禁等打造智慧小区应用示范;同时新增安保电子监控设备7个,构筑起“眼鼻耳”全方位智能平台,全天24小时守护小区安全,提升基层治理智能化水平。 去年以来,文山市将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作为城市更新项目的重点内容之一持续推进,计划投资4.69亿元,分三期对城区81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改造项目涉及建筑物318栋,居民7496户,建筑面积66.15万平方米,内容包括主体及附属配套设施改造,力争于2023年全面完成改造任务。改造中,文山市积极组织街道、城管、社区对堵塞小区消防通道、私搭乱建等各类违章违法行为进行整治,引导小区业主选举政治素质高、热心公益事业、有责任心、有能力的代表成立业主委员会,健全小区自治主体,多方联动提高协同度。同时,积极探索利用科技手段降低物业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开发小区物业管理手机App系统平台,让居民足不出户解决访客通行、物业缴费、报事报修、政策咨询、服务投诉等各类生活问题;物业通过系统后台实时监测,精准接收、及时处理和有效回应居民关切,推动科技赋能增强服务度,有效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在今后的改造工作中,我们将加大推进城区老旧小区整治改造工作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补助,力争通过三年的时间,全面完成2000年12月30日前建成投入使用的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文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建设管理股股长汪则成表示。 (文山市融媒体记者:王采霞) (编辑:唐雪娇 排版:张振飞 审核:李云淑)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