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墙、图腾、石雕……走进文山市马塘镇河尾子村,独特的苗族文化元素让人倍感神秘。近年来,河尾子村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依托当地特色的苗族文化,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美丽乡村路”。
裸墙披上“红装”
走进河尾子村,干净整洁的道路从村口一路延伸至村庄内,一面面砖红色的墙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阵阵暖意,让走在其中的人如沐春风。墙壁上画满了特色壁画,有翩翩起舞的苗族姑娘剪影,也有力量感十足的牛图腾,尽显苗族文化魅力。
村庄道路的两旁,一株株散发着迷人香味的苗药取代了常见的花草,为村庄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路旁的一处庭院里,一名妇女正低着头认真刺绣,一片岁月静好。不同于其他村寨的绿意盎然,这个以红为主色调的神秘村寨,成为特别的存在。
“绊脚石”变“绿美石”
除了红色的外墙,村子里用来装扮公共区域和民居庭院的石头也十分“吸睛”。这些石头被精心摆放后搭配上绿植作点缀,一盆一景巧妙精致,意境感十足。 作为一个四面环山的村子,河尾子村最不缺的就是石头,这些石头曾经严重制约村子的发展,经过村民们的巧手,如今“绊脚石”成功变成了“绿美石”。
据介绍,近年来文山市大力开展绿美乡村建设,一个个美丽村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河尾子村却因为山多石头大,植被难以生长,改造之路走得十分困难。但河尾子村的村民不甘落后,决定就地取材,把石头利用起来打造一个独特的家园。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村民们纷纷行动起来,以石头为主题,将各式石头打磨成装饰品运用到了庭院改造、空地改造中,打造出特点鲜明的“红石”村寨。
河尾子村小组组长陶福明说:“石头都是在后山开采的,不仅能打造出我们村的特色,还能省下一大笔改造资金,手艺我们自己会,连工人都不用请,可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
从“落后村”到“特色村”
从“落后村”到“特色村”,河尾子村完成了蜕变。据了解,自打造美丽乡村以来,河尾子村完成裸墙改造30000多平方米,修建道路1.8公里,修缮村内405.8米长的排水沟。村里还动员村民栽花栽树,自制花筒上墙140余个。
此外,在党建引领下,马塘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共同出资出力,在村内水库旁的一处空地建设了具有观赏性的小凉亭和娱乐性十足的小广场。劳作归来,村民们都喜欢到凉亭里歇脚休憩,每当微风带着河水的气息拂面而来,总能带走满身的疲惫。
村民陶大妈感慨地说:“现在跟以前相比变化太大了,现在的村子干净整洁,家家户户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不脏也不臭了。大家还琢磨起了美丽庭院建设,比以前美太多了,我很喜欢。”
村民徐文丽说:“现在村子里改造得非常有特色,其他来玩的朋友看见了也觉得非常新奇。如果以后村子里的旅游业发展起来,我就把家里改造成苗族服饰体验馆,让更多的人可以深入体验苗族文化。”
马塘镇人民政府副镇长、派出所所长蔡航介绍,在河尾子村变美的道路上,大家积极探索,不局限于以往美丽乡村的打造,而是以文化特色为主要突破口,让村子能更具特色。下一步,将加大美丽乡村的建设,着重发展旅游业,将河尾子村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来源:文山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郭韦 排版:李法楠 二审:侯佑琴 终审:资云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