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7日,在州政府公布的第三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文山市小街镇的“小街燃灯寺”等30多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一般文物点名列其中。 燃灯寺主要供奉着燃灯佛,此佛来历可谓震天骇地。据说,“燃灯佛”出生在黑夜,但一降生,身边一切便如明灯照耀,整个房间光亮如昼,父母便把他起名为“燃灯”。他修炼佛学比释迦牟尼早得多,堪称如来佛的老师。许多规模宏大的佛教庙宇,大殿正中皆供奉着释迦牟尼塑像,称“现在佛”,左侧供奉燃灯塑像,称“过去佛”,右侧供奉弥勒塑像,称“未来佛”,以佛教的说法这是代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在经济、文化较发达地区,都为燃灯佛单独建寺供奉。 明朝正统年间,即公元1436年左右,小街镇地区因蕴藏丰富的银矿资源,吸引大量中原汉民涌入开采、冶炼矿产,带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大发展。明末清初,那拉底、腰店兴旺的矿冶业,一度使小街镇成为滇东南地区社会经济发达的中心地带之一。小街镇左母纪燃灯寺即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即有该寺,到乾隆元年(1736年)已成较大规模,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成书的《开化府志》,便记载了左母纪燃灯寺。 该寺庙位于小街镇左母纪村,被周围民房簇拥,有大路直通庙前。村前有两眼龙潭,清溪长流,田畴阡陌纵横,碧野葱郁。远眺村外,耸立着五座犹如手指形状的山峰,山山古树繁森,峰峰青翠如黛。 到20世纪中叶,历经沧桑的燃灯寺已破旧不堪。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步入康庄大道,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大大提高,村民们渴望修复燃灯寺,让这一见证了当地几百年发展历史的寺庙能够重现往日恢宏。经多方筹资,有关部门对该寺进行了修复。20世纪80年代,燃灯寺被批准为文山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修葺一新的燃灯寺典雅宽敞、花木点缀;楼阁雕梁画栋、窗明几净。寺庙大门由村中能工巧匠设计为两层翘角门楼,两边楹柱上镌刻着文山名士李映鸿撰书的对联:“山村献瑞,佛临攘攘尘世;古寺燃灯,光照熙熙庶民。” 寺门内,坐落于前院九级台阶上的“关圣殿”,也称中殿,其建筑风格为单檐歇山三开间。前廊两楹柱各有雕龙盘旋其上,相呼相应,形态盎然;六扇雕花门,页页开启自如。殿中供奉关羽及关平、周仓神像。 关帝殿后又有一宽敞院落,正殿为“燃灯佛殿”。亦为单檐歇山三开间殿宇,廊檐装饰典雅古朴。殿内供奉着燃灯、普贤、文殊三尊佛像。大殿屋檐中央悬挂着本乡邵星海先生题写的《燃灯寺》匾额;大殿楹柱上悬挂着本村德高望重的教师、诗人卲雨沧老先生撰写的楹联:“日映双潭,东来紫气杖飞地;云横五岭,西望烟霞鹤到山。”意为:朝晖照耀着左母纪村边的两个龙潭,展现出一派壮观旖旎的风光。犹如神仙卓杖飞来的燃灯寺,笼罩在东来的祥瑞紫气中。锦云横飘在村外形如五个手指的岭峰上。向西眺望,朵朵晚霞像仙鹤飞到山岫栖息一样。 屋檐两边有十八幅屏画,原画线条简捷流畅。内容有陶渊明“抚孤松而盘桓”、李白“举杯邀明月”、张果老“倒骑毛驴”,还有反映当地古人农耕、劳作的画像等等。 中间两棵红漆廊柱,稳稳坐落在六方形石座上,石座上有“八仙过海”等浮雕。廊柱上端横梁直操,雕刻镂空堪称精细,梁托是两条镂空刻成的泥鳅造型。 大殿廊前尚存一石锁,重两百余斤,为当年寺内僧人练功习武的器械。 宽敞的庭院里放置一盆盆奇花异卉,两座石雕花台上,种有枝繁叶茂的桂树及小叶万年青树各一株。 最珍贵的是镶嵌在大殿内两面墙上的六块石碑,它记载了燃灯寺几百年的兴衰历史,记载了当地人与中原迁徙来此开矿、经商的汉人共同开发此地的辉煌业绩,对研究小街镇地区历史上的经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文字依据。可惜石碑年代久远,碑上字迹已模糊难认。 历经几百年历史的小街镇左母纪燃灯寺,是文山州内宝贵的文化遗产,应该让更多的人认识它,了解它。 (谢隆文) (编辑:李云淑 排版:钟晓明 审核:资云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