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山市聚焦教师非教学负担、课堂效率偏低等痛点,以清单管理“松绑”教师、以模式创新激活课堂、以精准施策优化作业、以非遗特色丰富课后服务,推动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学生作业时长平均缩短40分钟,减负成效显著。
清单“瘦身”,为教师卸下“额外包袱”。针对“指尖形式主义”“事务性负担”问题,文山市推行“三张清单”管理机制,精准为教师减负。制定《教体系统非教学事务准入清单》,明确仅保留4类必须参与的社会事务,叫停与教学无关的普查、评比等事项50余项。建立“数字减负清单”,清理冗余政务微信公众号46个、解散重复工作群209个,取消教师坐班打卡、抄笔记等形式主义要求。出台《教辅材料管理负面清单》,严查强制推销行为。今年上半年以来,全市规范教辅征订问题17起。减负后教师精力更聚焦教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稳步提升。
课堂“提质”,20分钟重构高效生态。针对“教师满堂灌、学生参与弱”的问题,文山市推广“20分钟精讲+20分钟探究”课堂模式,倒逼教师优化教学设计。组建高中九大学科中心组,每月开展“同课异构”研讨,结合统考数据精准定位教学薄弱点,为每所学校定制提升方案。该模式在15所乡镇初中全覆盖后,九年级模拟考试优秀率平均提高18%,2023年、2024年、2025年连续三年获评全州教学质量突出集体奖,连续三年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全州第一。文山实验小学应用该模式后,学生课堂互动率从45%提升至82%,相关经验得以广泛推行。
作业“精减”,分层公示破解“题海困局”。教师按“基础+提升+拓展”分层设计作业,小学1至2年级不留书面作业,3年级至6年级每日作业不超60分钟,初中不超90分钟。建立“作业公示栏”制度,全校作业清单每日在校内公示,接受家长监督,公示率达100%。通过家校联动调研,学生日均作业时长从95分钟降至55分钟,家长对作业布置的满意度达96%。
课后“增彩”,非遗融入激活成长空间。依托文山市8项非遗资源,打造“非遗+课后服务”特色品牌,解决课后服务同质化问题。聘请12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担任校外导师,采用“1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N名教师”模式,培训非遗师资300余人次。开设壮族纸马舞、苗族蜡染等课程,建立城南中学蜡染传承基地等实践平台。目前,全市课后服务参与率达98.9%,1.2万余名学生参与非遗体验活动,文山实验小学“纸马童谣”获省级中小学艺术展演一等奖。文山市以小切口推动大变革,通过教师、课堂、作业、课后四维发力,构建起“减负不减质、增效更增趣”的教育生态,其清单管理、课堂创新等经验为县域教育减负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王富云)
(编辑:唐雪娇 美编:陆军 二审:侯佑琴 终审:徐昌建)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