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开展绿美文山行动工作以来,文山市对标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标准,大力实施入城口提升改造、城市更新、街头景观打造等工程,以城市革命推动绿美文山建设,打造生态宜居山水园林城市。实现城市绿化覆盖率42.15%、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11平方米/人、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88.99%、万人拥有绿道长度1.42 公里、城市绿道服务半径覆盖率78.20%、10万人拥有综合公园个数1.15 个、城市生态廊道达标、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达标率100%、城市林荫路覆盖率70.83%、立体绿化实施率12.50%、城市湿地保护实施率100%、具有历史价值的公园保护率100%、古树名木及后备资源保护率100%、园林绿化工持证上岗率100%,文山城正华丽蜕变为一个美丽的园林城市。 政府主导、全民参与 市级成立相关指挥部(如:盘龙河综合整治、城市更新指挥部及专班),专职专责推进绿美城市建设;用好市级巡察办、督查室力量,成立市行动办,对工作推进情况实时督办;强调政府主导,动员企业、群众等广泛参与,强化各级行政单位责任落实,建立长效机制,坚持按照“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的工作模式,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绿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齐抓、全民参与的共建共享新格局,如:老旧小区改造、文新小区社区公园、大以古社区公园等。 规划先行、统筹推进 由市自然资源局牵头,市属各部门配合,结合地域特征和资源禀赋,重点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等,满足城市“绿美、宜居、特色、韧性”要求,为“十四五”期间均衡公园绿地布局、提升绿地功能品质提供系统性依据。各专项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叠加至同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现多规合一。合理确定规划范围和绿化目标任务,同时加强对绿化相关规划实施的检查和督促落实,任何部门、单位或个人不得随意变更规划,不得擅自改变绿化用地面积、性质和用途。 重点打造,惠及群众 将“城市革命”、城市更新改造协同推进,坚持群众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继实施文山城区盘龙河流域综合治理、老旧小区改造、老旧路面改造、公园广场改造等市政项目。打造建禾西路“七城创建”示范路,通过示范引领,完成18 条市政道路改造提升,投资3.2 亿元对11 条车行道及19 条人行道路面进行改造,同时加快5 条沥青路面、26 条“白改黑”路面改造前期工作,提升了城区街面道路的通行质量。完成华龙湖公园、七花广场、琵琶岛公园、东山公园提升改造及凤凰路、腾龙路、“八景园”“阅读园”等街头景观改造,累计提升绿地面积9 万余平方米,计划投资6500 万元提升西华公园及30个带状公园建设。群众出行满意度、人居环境、幸福感明显提升。 突出特色、塑造风貌 扮“靓”城市入城口。2022年6 月以来,全力推进东、西、南、北4 个入城口及其延长线绿化美化改造提升工程,将三七文化、红色文化、楚图南和铝元素等特色内容融入到改造工作中,绿化美化闲置空地2.9 万平方米,拆除围挡6.5 万平方米,完成约2 万株“断头树、老头树”换植工作。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体现特色、丰富色彩”原则,聚焦绿化美化、临违建拆除、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共种植乔木12542 株,造型三角梅795 株,桥梁花箱690 米,地被花卉草坪10.3 万平方米。曾经的荒芜和杂乱正一天天变绿变美,变成城市最靓的风景。建设县(市)树、花展示园,聚众美而美之。在盘龙河综合治理三期(七都水韵小区旁)集中建设8 县(市)树、花示范园,打造流域生态景观和文化工程,凸显全州县(市)树、花独特内涵。完成种植榕树5 株(文山市),华盖木5株、木兰7株(西畴县),八角树9株、木棉花7株(富宁县),清香树3 株、石榴树8株(砚山县),凤凰木8株(麻栗坡县),木莲14株(马关县),桃花30株(广南县),黄连木3株(丘北县)。文山市的三七花和丘北县的荷花以工艺品方式在示范区展示。到此一地,可将全州七县一市的县(市)树、花尽收眼底,一览无余。 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绿美城市建设尊重场地特征,就地取材,结合地域文化及场地主题,做好公园、街区、社区、小区等各类景观要素及配套服务设施设计。优先选择乡土苗木打造植物种类丰富、色彩搭配美观、群落配置合理的绿化景观,充分利用市树(花),打造“一园一景”、“口袋公园”,凸显文山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特点。绿美城市建设中禁止过分改变自然山水形态,杜绝片面追求景观化建设“大广场”、“大水面”、“大雕塑”,严禁脱离实际、铺张浪费、劳民伤财搞绿化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同时,在市级财力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重视项目前期工作,进一步加大项目整合包装和银行融资力度,成立市七都建设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国企为平台,强化项目融资,有力地推动绿美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 (文山市宣) (编辑:刘梅 排版:张振飞 二审:李云淑 终审:资云波)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