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山市薄竹镇摆依寨村紧紧围绕“三个一”建设工作,积极探索“党建+人大工作”“代表联络室+人大代表+选民群众”“人大代表+主动服务”的工作模式,激发代表履职新活力,共同擦亮乡村振兴“底色”。随着摆依寨的乡村风貌提档升级,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幸福感满意度也随之提升。

摆依寨村委会现有市级人大代表1人,镇级人大代表6人,他们工作生活在第一线,与群众朝夕相处,“人大工作开展到哪里,党的建设就延伸覆盖到哪里”的工作理念深深扎根在他们心中。

村人大代表联络室始终坚持围绕村党总支的工作决策部署,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及时把党的主张、村党总支的决策部署传下去,把群众呼声、社情民意带上来,在绿美乡村建设、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各方面,发出人大“声音”,展现人大“作为”,以实际行动为乡村建设献计出力。
“人大代表联络室”是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开展履职活动的平台。摆依寨村人大代表联络室设在村委会的联系点,成为最接地气的“家门口”服务阵地。

自田心寨村小组村民熊保林记事起,田心寨村就被一条河流分为了左右两边,为了方便村民的生产生活,一座由几根粗壮木头搭建的木桥由此诞生,随着时光流逝,承载了几代人的木桥岌岌可危。如何重新修建它,也成了村里人心头的一件“大事”。
2022年,摆依寨人大代表联络室在开展联系服务群众活动中,收到了村民们希望修建桥梁,改善村民生产生活出行难的意见。经过多次现场勘查,代表们及时向薄竹镇镇人大主席团提交了建议。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通过多方筹集资金26万元,木桥于今年3月份“化身”为宽4.5米、长6米的结实水泥桥,彻底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难题。

“问题得到了落实和解决,我们对他们的工作很满意,感谢党组织、人大代表的帮助。”熊保林说。
随着农村庭院经济越来越火热,村民熊永亮家第一时间做起了农家乐,院子被他打造得雅致惬意,生意也一片向好。可门前“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灰”的砂石路却拖了后腿,也给客人们留下了“不方便”的印象。在熊永亮积极向人大代表们反映后,2022年,一条宽敞干净的水泥路修到了他家门口。
“现在这条路硬化成了5米多的水泥路,外面的客人来家里吃饭都觉得方便。”熊永亮说。

今年以来,摆依寨村委会依托人大代表联络室累计开展活动16余场,接待选民群众20人次,收集转办意见建议5件,为民落实解决问题6件。
今年3月,薄竹镇人大主席团将摆依寨人居环境“脏乱差”、庭院硬化率低、产业发展不强、群众主人翁意识偏弱等难题列为重点督办项目,交由摆依寨人大代表联络室跟踪监督。
摆依寨人大代表联络室代表们结合上级要求和本村实际,以天蓝空气净、水清河道畅、路洁街面整、裸墙穿新衣、庭院有经济为落脚点,自发当起义务监督员、宣传员、调解员,通过实地视察、跑单位、约企业等方式紧盯项目进度、资金安排情况,对发现在项目建设工作中推进缓慢的关键环节,做好跟踪督促,带头主动服务,直至问题解决,整个施工过程中,人大代表的监督服务身影始终在其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确保了摆依寨村委会绿美乡村建设于6月3日前完成了“大变身”。

“作为一名基层的人大代表和妇联主席,在绿美村庄建设过程中,我收集妇女同胞意见,及时反馈到村党组织。组织妇女群众打扫自家庭院,收干净、摆整齐,带动她们把绿美环境装扮起来,为绿美建设发挥应有的巾帼力量。”人大代表、摆依寨村妇联主席侯绍兰表示。

据了解,此次提升改造中全村通过群众投工投劳及自筹一部分、村委会集体经济出资一部分、镇政府支持补助一部分,共筹资200万余元绿美建设资金,硬化庭院86户1.6万余平方米、全村庭院硬化率达95%,整治裸墙168户2.6万余平方米,安装路灯144盏,疏通河道2.6公里。年初至今共收取“一角钱工程”资金11.57万元,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及收费制度覆盖率均达100%。摆依寨结合厕所革命,采取新建化粪池、“大(小)三格”方式对生产生活污水处理后,利用房前屋后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等实现就地回用。截至目前,全村实施卫生户厕改造334户、户厕覆盖率达60%。
如今的摆依寨村委会,道路平坦宽阔、干净整洁,古韵悠悠的小院错落有致,路灯、垃圾桶等基础设施应有尽有,让人眼前一亮。

一件件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落实,一条条道路变得通畅、一间间庭院换新颜的背后,是代表们积极履职的缩影,也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实践。“薄竹镇人大主席团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人大工作的途径和方法,采取‘3个+’措施,人大代表联络室、人大代表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落实推动绿美建设、农村基层治理,推动人大工作向纵深发展和作用发挥。”薄竹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张永松表示。

(记者:古魏魏 文山市融媒体中心:陈丹)
(编辑:毛雪勰 排版:向传帅 责编:吕静 终审:资云波)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