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闭 文山评议
  • 关闭 我为文山“十五五”规划建言献策
  • 关闭 关爱企业 服务产业
  • 文山三七:一株“神草”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23-08-22 16:10:43  

    夏天,来文山“吃点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三七汽锅鸡、三七根焖排骨、三七花扣肉、三七翡翠面、七根鸡卷……每一道汤鲜味美、回味悠长的“三七风味菜”都勾引着味蕾,让你在大快朵颐的同时,忍不住想去探寻造就这些美味的原材料——三七的故事。

    有“南国神草”“金不换”“参中之王”美誉的三七,自古就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和价值,明代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三七能“止血散瘀定痛”“治一切血症”,云南白药、片仔癀等众多著名的中成药中,三七便是主要原料。

    文山州有确切文字记载的三七种植历史已400余年,素有“中国三七之乡”之称,是公认的三七道地药材产区。我国第一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中药材便是三七,而实施地就是文山,所以正宗的三七也称为“文三七”。

    然而,三七这种对环境极为敏感的中药材,从原始驯化到传统种养,再到现代规范种植,实则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民间传说,三七原来长在深山老林里,因受伤、出血时一下子又不容易找到,文山苗族懂药的老祖先干脆挖些回来种,从而开启了人工种植三七的历程。昔日的三七多为林下零星栽种,“人种天收”,在尘土飞扬的综合交易市场里,作坊式的“七农”商户摆地摊、论堆卖,种植规模散小、市场端的消费场景受限、价格波动频繁等问题羁绊着文山三七产业发展的脚步。

    如何做大做强三七产业?文山州一路探索,形成了从整地搭棚到播种移栽、从田间管理到采收加工、集轮间套作与种养结合于一体的三七种植技术体系,初步构建集基地、加工、市场、科研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我们通过土地流转、提供种苗、技术帮扶、收购原料、开发产品等方式,带动了近1000户农户增收,实现长期稳定就业300余人,解决临时就业5000余人。”云南七丹药业公司负责人杨朝文说。

    为做好“土特产”文章,文山州不断丰富三七各种业态,持续补链、延链,设立三七研究院,引进华润三九、漳州片仔癀、云南白药集团等药企巨头,建立三七拍卖中心,实施“产学研”一体化项目培育新品种,创建林下生态种植、全程精准溯源等模式,研发推出冻干三七、三七日化、三七润饮等新产品。“三七产业是文山的富民产业。”文山州副州长田燕说,三七产业涉及种植、加工、流通等众多环节,促进百姓增收致富作用明显。2022年,文山州三七种植面积12.54万亩,实现综合总产值逾153亿元,解决长期用工2万余人,临时用工511万余人次,增加群众劳务收入逾18亿元。

    从尘土飞扬的综合交易市场到环境优美的文山三七产业园区,从作坊式的“七农”商户到“科技范”十足的制药公司,文山三七走上了产业化、科技化、精品化的发展之路。2021年,文山三七种植系统被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目前,文山州持续在延链补链强链上发力,致力把文山三七打造成为千亿级产业,力争到2030年年末以三七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实现综合产值1000亿元以上。

    (来源:“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编辑:李娟 排版:张振飞 责编:唐雪娇 终审:资云波)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