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10月,文山市成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市以来,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主阵地,按照“有场所、有队伍、有活动、有项目、有机制”的“五有”标准,结合地方特色积极探索“文明实践+N”模式,全方位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关心、服务。
“文明实践+双拥工作”
卧龙街道文新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结合“双拥”工作,以文新社区实践站和“军民共建一条街”为实践阵地,建起了“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进一步激励退役军人“退役不褪色,转业不转志,离军不离党”,不断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与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相融合。退役军人志愿者身穿海魂衫,奔走在大街小巷、各小区,不论在抗击疫情一线,还是在创文创卫工作中,或是在应急值守卡点,总有他们坚毅的身影。目前,共参与社区组织开展的政策宣传、小广告清理等发布250余场次志愿服务活动,服务群众达13000余人次。
“文明实践+网格管理”
开化街振华社区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占地仅342.25平方米,打造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样板”。构建起了“社区党委+挂包单位+行业主管部门+党建联盟+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在职党员+社区党员+辖区居民”的文明实践联动机制,充分整合调动辖区资源推进社区文明实践工作。结合“双服务双报到”,招募辖区内社会各界志愿者,挂包单位、社区党员、在职党员志愿者,围绕创文创卫工作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20余场次。其中,充分发挥商业中心优势,组织动员辖区内企业、商业综合体开展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近100场次,进一步提升市民对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知晓率、参与率。
“文明实践+乡村振兴”
平坝镇沙老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构建起了“党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美丽乡村”的文明实践模式。围绕“柿子”主题,充分利用农闲空房打造“柿子人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结合“一村一画”“一村一歌”“一村一字”“一村一视频”“一村一故事”特色,整合“最美家庭”“最美庭院”评选活动建起“文明榜样栏”,将各功能室建设标准融合到柿子基地观景台、柿子文化广场、柿子文化走廊等进行整合,将沙老寨文明实践点打造成小型的“柿子文化综合体”。
为服务发展“柿子”经济,围绕柿子主题延伸打造“文明实践露营地”“科普农耕研学基地”,开发柿子系列文创产品,组织开展政策宣讲、科普农耕研学活动、柿子文创产品制作等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助力沙老寨柿子旅游业发展,促进沙老寨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推动文明实践建设工作。
“文明实践+移风易俗”
新街乡那么果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三个聚焦”打通新时代文明实践“神经末梢”,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助力乡村振兴。
聚焦建强“新阵地”。那么果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依托那么果村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项目,打造了壮族文化传习馆以延续民族文化,让壮家青年成为“传承文化根,弘扬民族魂”的传播者;传播“新思想”那么果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志愿宣讲活动,结合学习新思想、时政热点、农民农村实际情况,用群众听得懂的“土味语言”,推动文明实践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往群众心里走;倡导“新风尚”。那么果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在每户人家设立一块“评比牌”,通过党员干部、村干部带头做表率,组织开展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家庭、孝老爱亲等评比活动,展现农户优秀风采,汇聚前行正能量。
“文明实践+民族产业”
文山市云南博雅民族用品有限责任公司新时代文明实践点,致力打造“文化+产业”的文明实践模式,助推民族文化打造品牌,多次带着富有文山特色的“博雅精品”走上南亚、东盟等博览会,向世界展示文山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成果。通过开展民族刺绣志愿服务、青少年刺绣研学活动,线上线下传播文山刺绣艺术,以民族刺绣产业带动壮、苗、彝、瑶等妇女居家就业,开发了带有文山特色的刺绣披肩、刺绣衣服、刺绣饰品等产品,助力文山市民族文化产业振兴,做大文明实践格局。
“文明实践+全民阅读”
天天图书城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以“云南省全民阅读示范基地”为品牌依托,推进文明实践活动线上线下一体化、文明实践活动品牌化、志愿服务常态化。举办“新时代文明实践系列分享会”“我们的节日系列实践活动”“红领巾心向党系列实践活动”系列品牌活动,开展150余场次文明实践服务活动,覆盖文山城区8万余人次。
坚持“以书为媒,传递价值”的志愿服务理念,开展了“摆渡船公益阅读”“城乡手拉手·共读国学经典”“书香墨香进军营”“学雷锋爱心书展”等以“阅读+文化”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覆盖了乡村、校园、社区、军营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让广大市民从中受益。
(邓在艳 苏佳静 王艺蓉)
(编辑:郭韦 排版:李法楠 二审:资云波 终审:周味鸿)
请输入验证码